旺報【本報訊】
不可否認,台灣的經濟發展較早,在社會文明的細節上,累積了較長期的經驗。許多大陸朋友造訪台灣,總是對台灣商家的服務態度與講究信用印象深刻。近來大陸媒體討論一些社會政策,也常常以台灣為借鏡。例如談垃圾處理時,台灣的垃圾不落地讓大陸人驚艷,上海世博會就是借鑒台灣經驗。談到計程車的管理,大陸媒體也讚賞台灣搭乘計程車方便。最新的例子是央視知名主播白岩松,拿台灣的誠品批評大陸書店不爭氣,近兩年頻傳倒閉事件。
不過,日前有一位台灣空服員瑞塔羊以〈別做失格的台灣人〉為題,投稿《旺報》兩岸徵文版,提到她在北京時,總是遇到某些自詡優越、有禮教、高雅聰明的台灣人,常常拿「這裡的人就是這樣」或「不對他們不客氣就會被欺負」為藉口,把應有的禮教全都拋開,用惡劣的方式對待大陸人。
瑞塔羊在文中質疑:如果在台灣人模人樣,到了上海卻變了樣,那麼,台灣人自傲的修養禮教,不過是一種偽裝。不禁令我們質疑,為什麼台灣人在台灣可以彬彬有禮,到了大陸卻變了個樣呢?其中是不是潛藏著對大陸人的歧視心態?
從體制及社會制度面觀察,台灣對大陸似乎確實存有優越感。如對陸客來台觀光的限制、對陸籍配偶的差別待遇,處處可見歧視性法令規章。台灣政治人物會說,開放陸勞,台灣人會沒有工作;台灣還有縣市衛生局長曾說:「陸客走過的地方都要消毒」討論陸配身分權時,也有輿論發出質疑:不嚴格控管陸配身分取得條件,台灣就會陷入中共統戰的深淵。甚至大陸讓利的ECFA,台灣社會反對意見也從來沒有少過。從陸客、陸勞、陸配到ECFA,只要與大陸沾上關係,台灣總是充滿戒備。
這樣的敵意與歧視,可能根源於冷戰體制下的二元世界觀。冷戰期間,美俄超強對峙,強調二元對立的體系,善與惡、黑與白,界限分明。台灣長期親美,與蘇聯陣營的中國對陣,接受美國價值觀。台灣人的刻板印象中:美國是自由與正義的代表,大陸則是萬惡政權的象徵;美國是經濟火車頭,大陸同胞卻身處水深火熱中;美國開放且自由,大陸封閉且僵化;美國尊重法治與個人權利,大陸毫無自由與人權可言,這樣的刻板印象,無一不是突顯美國的光榮與進步,而一面倒地將中國定義為落後的代名詞。
冷戰期間的世界觀有其原因與背景,但世界早已邁向下一章。時至今日,自由、民主、繁榮與人權當然仍然是人類的普遍價值,但如果人們願意睜開雙眼,客觀看看21世紀的現實:美國經濟自身難保,長期仰賴中國的借貸;美國的民主體制,正是金融泡沫的元兇;而美國一方面推銷人權與自由的價值,一方面在全球各地發動大大小小的戰爭。美國當然仍然有很大的優點,中國體制的弱點,造成國家強大卻脆弱,但其行政效能與發展速度已普受世人敬重。這種「美國永善,中國永惡」的二元價值觀,過度簡化且偏頗,早就無法說明世界的現況。很可惜的是,恐怕到現在,過時的二元觀仍然主宰某些台灣人的潛意識。
早期經驗讓台灣習於自認高了一等,無法正視目前大陸的發展可能已經超越台灣的現況。許多大陸人來台灣觀光,總感到絕大多數台灣人對於大陸的快速進步完全不瞭解,將大陸想像得非常落後。而即便有些親身到過大陸的台灣人,提到大陸沿海地區的發展快速,也總喜歡強調大陸仍有很多落後地區,少數城市的發展,不過是假象。顯現台灣在某個層面上,無法面對中國快速發展的事實,寧願閉上眼睛自我療癒。
如果我們願意丟棄過時的二元觀和舊時印象,重新認識現實,就要接受,大陸的發展早已不可同日而語。如今的中國,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不但在隱形戰機和航太等高科技領域和美國平起平坐,經濟實力讓中國在歐債危機中,成為歐洲國家期待的救星。
這樣的發展雖然由許多因素造成,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,台灣已無法停留在過去。無法改變的現況是,大陸不但對全球政治和經濟都有關鍵的影響力,未來台灣的發展,更難自外於大陸。「失格的台灣人」是基於錯誤的歧視與偏頗心態,只要願意正視現實,台灣社會絕對有能力表現出文明與修養,表現出全球化下的新格局。
留言列表